编辑:sx_houhong
2014-04-30
生活世界理论旨趣的比较与对话,马克思站在实践的基点上,以改变世界为生活世界观的目的,阐明了一条与西方“生活世界”理论异质的道路。
一、从实体性思维到功能性视界转换中的“生活世界回归”
纵观整个西方哲学之流变,现实生活世界的本质问题一直是萦绕着哲学家追思的难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探索方式表现为两种路向:一种强调自然界的优先性即客观性,把现实生活世界看作是自然界本身,认为人来自于并受动于自然界。人的世界是从来就有的天然自在的世界,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纯粹客观的世界,服从自然界的客观发展规律。这是一种实体化把握现实生活世界的方式,它取消现实的世界的超越性,理想性,对现实生活世界的理解是片面、抽象、静止的。另一种态度是极端超越态度,这种是把现实世界理解为某种精神、观念实体,并用它来说明世界的统一性。哲学史上种种理性实体,如理念、绝对精神、上帝等,就是在面对现实世界时,从中提升出来并把现实世界从精神上,神学上加以理解。这样超越了的现实生活世界进入观念世界的领域,从而忽视了自然的客观性,把精神加以实体化。
以上两种对待现实生活世界的态度,都是以实体化的方式理解现实生活世界,最终偏颇的割裂与瓦解了现实生活世界,对现实生活世界作了抽象化、片面化的理解。马克思则立足于实践最终以功能性统一解构和超越了实体统一性的思维方式。把实践置于生存论境遇中使得马克思得以实现对生活世界的全新理解。实践活动不再是一种终极实体来统一人与自然,而是以一种动态的、否定的态度实现人与世界在创造的双向过程中高度统一。自然必须与人联系起来,因为,“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来说是无”。[1-p178]出于实践之外的自然界只能是动物的世界,而人就是要让自然界融入实践,这样才能使人的本质力量得以显示并确认自己。当人以实践的方式进入的现实世界之时,世界将纯粹的客观世界或完全主观的世界演变成了属人的世界。最为潜在的世界也具有了直接现实的性质。主体的人在世界中烙上自己本质力量的烙印。
哲学界在现代性的压制下厌烦并反思了近代的“所思”,首先跳出实体性思维,打破主体与客体二元对立的“眼界”,重新回到哲学永恒的人学主题以及现代性等问题域中去。欧洲进入理性残缺不全的时代,非理性的旗帜张贴于周遭世界,同样使人们的主体性在张扬之后又落到虚无中,精神消耗殆尽。在各种危机四起的时代里,“在不同的领域内发生的,具有不同的特征,但是它们之间有着一种内在的联系。它们的联结点,或更确切些说,它们的基点,是“人的生活”。[2-p3]胡塞尔、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列斐伏尔等哲学巨匠,均紧紧围绕着与人相关的“生活世界理论”的主题深入阐释和张扬了这一理论。马克思同样在现代性的觉醒中,以资本为逻辑起点,以双重逻辑反省现代性问题,但是思维方式与西方“生活世界理论”迥然不同,他以实践为基本立足点,以实践活动打破人与之自然二元分立的状态,实现了两者辩证性的统一。并以实践活动创造丰富的现实生活世界,鲜明地阐明了自己的生活世界观。因而,真正实现了由从实体性思维到功能性视界的转换。
二、从路向一致到本质对立性视界转换中的“现实世界回归”
(一)、西方哲学的“生活世界”理论
标签:思想哲学论文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