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4-04-30
在当今时代,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主题,在我国是以构建和谐社会,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为目前的主要走向。现代性问题自最早在美学领域提出,后在17、18世纪开始广泛使用,[29-p3]至今渗透于各个国家、各个领域,现代性问题很难界定,但是如果从给人造成的影响来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厘定:一方面为外在的压制,即由外在于人的资本、技术工具、阶级对立等对于人的奴役;另一方面为内在的压制,即由一种主体与客体对立的思维模式、习惯化的思维、本质性的追求等对于人的文化心理上的奴役。正是本着这种构思,马克思与西方“生活世界理论”对话不仅具有了重要意义,而且具有了可能性。
生活与现实的关怀是当今哲学研究的基本路向,各种应用哲学都高呼了向生活世界的回归。认识到需要回归是必要的。西方“生活世界理论”在这方面给了我们足够的启示。并且在文化层面,激励人们摆脱内心的压制,去走向“文化生活世界”。但是怎么走向生活世界却是在西方“生活世界理论”中缺乏逻辑生成性的,无以寻求通向现实的道路。上世纪90年代国内“向生活世界回归”“超越日常生活”[30]等呼唤的提出,至今也没有寻觅到一条真正的回归道路,原因根本性在于只是“强行”引进与割裂马克思主义全面的生活世界观所造成的。国内的响亮呼声仍然是在西方一条解决内在心灵压制的途径上向前迈进,这与马克思主义试图协调两者着重解决外在的压制即,从经济自由的求索上,要求从根本方式上突破经济生活的异化的道路相割裂。割裂的道路注定使“中国语境下的“向日常生活世界”等人文浪漫主义思潮” [30-p9]走向没落。
在目前世界局势下,似乎随着现代性的延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了极大提高,生活世界理论旨趣的比较与对话作为“人”便把外在压制的紧迫性淡忘,外在异化自己的力量因没有从长远性致思而忽视。在西方伴随着“福利国家”等出现,直接影响着新一代的资本家与工人的心灵,以使他们把问题归结在内在的压制,认为只要以文化的方式,以回归“生活世界”的取向便可以改变现实的一切。在国内“生活世界理论是以一种“启蒙运动”(试图让国人对生活世界的觉醒)方式向前运思,同样忽视了具体走出这一珍宝迷宫的通道。只有在马克思与西方生活世界理论的异质交互对话中,以经济生活世界与文化生活世界的互相补充,用外在与内在的双重逻辑解决现代性的压制,我们才能真正走出一条自由之路。
相关推荐:
标签:思想哲学论文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