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中考 > 中考物理 > 中考物理模拟题

2016年中考物理专题训练试题(预测)

编辑:

2015-12-30

13.(2011•东湖区模拟)学习物理离不开数学方法的支持,例如,有些物理量之间的比值就具有特定的物理意义,可以把它定义为一个新的物理量.在我们学过的物理量中,利用这种方法定义的有速度、密度、 压强 等.还有些物理量是由两个物理量的乘积定义而来的,如: 功 .

考点: 物理学方法.

专题: 其他综合题.

分析: 所谓比值定义法,就是用两个基本的物理量的“比”来定义一个新的物理量的方法,在初中物理中很多新物理量都是采用的此种方法;

而乘积定义法,就是用两个基本的物理量的“积”来定义一个新的物理量的方法.

解答: 解:速度是单位时间内通过路程的多少,利用的是路程与时间的比值进行定义的;

密度是单位体积所含物质的多少,利用的是物体质量与体积之比进行定义的;

压强的定义方法是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压力大小,是利用压力与受力面积之比定义的;

功率是单位时间内做功的多少,利用的是做功与做功时间之比来定义的;

有时也采用两个物理量的乘积来定义新物理量,比如功是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来定义的.

故答案为:压强;功.

点评: 该题考查了学生对物理学方法中比值定义法和乘积定义法的理解,结合所学的初中物理量进行分析解答.

14.(2011秋•工业园区期末)物理学研究中常用“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类比法”、“转换法”等科学方法.

(1)根据电流产生的效应来判断电流的大小,这是运用了 转换法 的方法:

(2)研究多个电阻组成的电路时,为了求出电路的总电阻,用一个电阻产生的效果来代替原来电路中所有电阻产生的总效果.这是运用了 等效替代法 的方法.

考点: 物理学方法.

专题: 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类比法;转换法.

分析: 对基本的物理研究方法熟悉其本质特征,然后进行判断.

控制变量法:在研究物理问题时,某一物理量往往受几个不同物理量的影响,为了确定各个不同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就需要控制某些量,使其固定不变,改变某一个量,看所研究的物理量与该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等效替代法”是在保证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陌生的、复杂的、难处理的问题转换成等效的、容易的、易处理的问题的一种方法.

“类比法”是指两类不同事物之间存在某种关系上的相似,从两类不同事物之间找出某些相似的关系的思维方法;

“转换法”指在保证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不可见、不易见的现象转换成可见、易见的现象;将陌生、复杂的问题转换成熟悉、简单的问题;将难以测量或测准的物理量转换为能够测量或测准的物理量的方法.

解答: 解:

(1)导体中有无电流通过以及电流的大小,不能直接观察,但导体中有电流产生的一些现象,如可以使灯丝发光、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却可以直接观察.用灯丝是否发光、电流表指针是否偏转、偏转角度大小间接判断电路中有否电流、电流大小如何,采用的是转换法.

(2)在电路中,一个电阻产生的效果可以代替所有电阻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也可以是多个电阻共同产生的效果代替一个电阻产生的效果,采用的是等效替代法.

故答案为:转换法;等效替代法.

点评: 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熟悉基本的物理研究方法.在实际问题中能够识别和应用.

15.(2011秋•涟水县期中)物理学家进行科学探究,通常经历的环节有:发现并提出问题,做出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与 设计实验 ,通过观察、实验等途径来 收集证据 ,评价证据是否支持猜想和假设,得出结论或提出新的问题.交流和合作渗透于探究过程之中.

考点: 物理学方法.

专题: 实验探究题.

分析: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主要有以下几点环节:

第一是提出问题.也就是探究什么,针对什么现象设问.

第二是猜想与假设.实质上就是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想.

第三是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这一环节是教学的核心.

第四要素是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在实验中加强实验规范操作、安全操作的指导,实验数据及时填入记录表中.

第五要素是分析与论证.实质就是对探究的数据进行描述,对探究现象归纳总结的过程.

第六要素是评估.评估的实质是对探究的反思过程,讨论科学探究中所存在的问题、获得的发现和改进建议等.评估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第七要素是交流与合作.全班或同一组内围绕得到什么结论,如何得出结论,有什么体会等问题进行讨论与交流.

解答: 解:

在提出问题和对问题答案做出假设的前提下,要判断假设的正确与否,需要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进行实验验证.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实验数据的记录,收集与实验课题有关的证据,为最终分析假设是否正确提供实验支持.

故答案为:设计实验;收集证据.

点评: 分析此类问题时,首先要熟悉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及其内涵,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加以识别或运用.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