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5-10-25
(三)作用题 总思路——
1、结构———设置悬念,承上启下过渡,总领下文,小结上文;照应开头,与某处呼应,引出下文的议论和思考,为下文某处内容作铺垫,为文章某处内容埋下伏笔
2、内容———写出什么内容,突出某个事物,丰富了文章的内涵,增强某种情趣
3、手法———使用了对比、反衬等手法,渲染气氛
4、主题、情感——开篇点题或卒章显志或呼应开头,体现了什么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主题,升华中心。
(四)其他方面
1、 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的作用:(1)先答出名目——什么手法,(2)这种手法本身的作用(3)结合句子语境分析其效果。
2、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像翻译一样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3、物象:(1)物象的外在特征,包括形态、声音、色彩、状态(2)该物象所蕴涵的内在品质或精神以及所象征的人(3)该物象蕴含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人物形象:(1)代表、身份、地位:(2)性格特征。(3)作者塑造此人物形象的意义。
4、鉴赏语言特色 答题思路:语言风格 + 修辞语言的效果
①常见语言风格:语言表达深刻;用语典雅;富有文采,冷峻深刻;含蓄隽永,富有激情,朴素平白如话,娓娓道来,十分亲切;深入浅出;富有趣味性、生动性。
②考语言,有时还涉及到修辞的效果,因为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能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
(五)探究题
探究题大体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唯一型2、选一型 3、融合型 4、主旨引申型 5、文学扩展型。6、联系实际型,但无论那种题型:解答探究性阅读题,其实就像在写一篇小议论文,行文的结构一般来说应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应题,表明观点;结合论据或者联系实际来分析;总结点题。
●注意赏析型:
说明:此类的题目,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处理。1、结构 2、内容 3、手法4、主旨。类似于作用题。
【阅卷老师忠告】
首先是答案,从某种程度上讲,实际是极为客观的,并没给学生多少发挥的余地。因此考生在答题时一定要先熟悉原文,如果确定直接可用的文句,再自行归纳总结不迟。
实际的批改时间至多不过八九秒。阅卷人脑中会逐渐凝结出一个间架分明的要点框,阅卷就成了一种套框的机械运动。此时阅卷者的工作不是看清考生答了什么,而是仅仅是看框里套进些什么。也就是说真正能调动眼球注意力的只是几个重要字眼。这一特点要求考生,在答案基本确知的情况下尽力趋简避繁,点到即止,无需过多的修饰强调,以免不必要的信息干扰了要点本身,造成阅卷人的疏漏;而当答案不确定时,则可表述得复杂一些,所谓的复杂并不是围绕一个意思反复强调,而是以简洁的语文列举尽可能多的可能性,以保证要点不被遗漏,其多余的表述通常不会倒扣分。
最后就是卷面。特别强调的是,回答有字数限制的问题时,一定要按给出的空格书写。如果要作大的改动,最好勾掉原答案后在空格的上方或下方仍按空格填写,便于阅卷人掌握字数。
(六)小说阅读
小说考查要点:1、故事情节 2、人物形象 3、环境 4、主题 5、构思、手法、语言特色
具体答题思路:
1.某处情节的作用——情节(使情节波澜再起,引出另一个情节,制造悬念,情节更突出,照应前文情节)→人物(丰富人物,表现人物性格,)→主题(深化某种主题,突显某种主题)。
2.写某一个人物的作用——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与另一个人物烘托、映衬、反衬)→情节(推动某一情节发展)→主题(突显某种主题)。
3.环境描写作用——环境本身(交代了时间,为人物活动提供了平台,营造……氛围,渲染……气氛)→情节(推动,暗示,铺垫)→人物(烘托,映衬)→主题(寄托,暗示,揭示)。
由此可见,小说的三要素——情节、环境、人物是唇齿相依的,考查其中一个,也要从两外两个考虑,当然,最终还要考虑小说的灵魂——主题。
4.主题
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呢?首先:看主人公的结局是什么样的。——如果结局是好的,那一定是赞美主人公某种精神。如果结局是坏的,可能是批判主人公的某种不好的思想,或是同情主人公的遭遇,或是揭示了某种社会问题。其次,具体根据文中主人公的言语和行为,分析文中到底表现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倾向。答题模式一般是:通过…………(某人的遭遇,某件事),揭示了(赞扬了、讽刺了)……,说明了(体现了)……
5.构思、手法、语言特色
(1)构思、结构 常见题型:本文在构思上或者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思路:① 有没有双线结构 ② 有没有鲜明清晰的线索 ③ 有没有倒叙,制造悬念 ④有没有采用对照的方式
写了两个鲜明对立的人物 ⑤有没有充分铺垫的基础上出现一个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尾
(2)手法
思路:①描写人物的手法——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细节描写 )
作用——揭示人物性格,展示人物精神世界,为小说主题服务。
②小说全局角度看,常用的手法:① 以小见大 ② 对比(反衬) ③ 欲扬先抑(欲抑先扬)④
象征⑤侧面描写 ⑥ 细节描写
(3)以某种东西作题目的作用
思路:一是该物推动情节发展,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串起主人翁的一生,二是象征某种哲理,表现某种情思。
(4)语言特色:
思路:语言朴素精炼②语言华丽,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 ③幽默,机智,讽刺 ④凝练隽永,委婉含蓄 ⑤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
★提醒:最近必考的链接题,常常要考到对课文的主题和手法的把握,所以我们要记住几篇课文的主题和手法。如:《月迹》:记叙了几个孩童中秋夜追寻月亮的过程,描绘了皎洁的月色和到处映现出月亮的景象,表现了孩童奇特敏锐的想像,以及为共同拥有美好事物而“满足”的可贵的心灵世界。《紫藤萝瀑布》花和人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终究是有限的、暂时的,而生命的长河才是无限的、永恒的;表达了珍惜生命、拥抱生命、以乐观积极的态度汇入到生命的长河中去。《幽径悲剧》描写了幽径藤萝之美和置身其中的情味,揭露了令人无比痛心的愚氓灭美的现实,抒发了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枣核》、《背影》、《散步》、《鼎湖山听泉》、《林中小溪》《囚绿记》:写了“我”对常春藤的爱,也写了“我”囚绿的自私行为,反衬出常春藤始终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并借此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作者忠于祖国的情怀。;《故乡》表现了旧中国农村的萧条,人与人之间的隔膜,表达了打破人与人的隔膜创造新生活的愿望《我的叔叔于勒》、《在烈日和暴雨下》《台阶》《呼兰河传》等。
例:阅读下面的链接文字并回答问题。(6分)
【链接】医生刚一离开,这位病人就十分痛苦地挣扎着,用一只胳膊肘支起了身子,口中气喘吁吁。他探头朝窗口望去。
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泰格特《窗》)
本文中的第⒀段与链接材料中“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在写法上有相似之处,请说出两位作者这样设计的用心有何异同。
相同点:
都既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1分);都是为了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引发深刻的思考。(1分)特点+效果
不同点:联系文章主旨
泰格特的用意是,用“光秃秃的一堵墙”映照出两位病人心灵的美与丑,彰显了作者扬善贬恶的态度。(2分)
本文作者的用意是,用种花的“特意”和回答的“淡淡”,凸显母亲的良苦用心和母爱的博大深沉。(2分)
标签:中考语文名师指点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