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诠释学中的历史主义之争

2013-03-14

服那种历史主义问题。我选出了最重要的两项︰第一项是,人们寻找在超历史的、普遍有效的价

值上之支撑点,新康德主义 (H.李克尔) 20及现象学 (E.胡塞尔) 21便是沿袭着这条传统的道

路。第二项是,人们开始以这种方式摆脱困境:朝向生命及现在、朝向发生着的历史。那第一种哲

学方向迅速地招致非历史思考的指责;而第二种,当它在历史的无可回避之河中共潜共泳而尝试

去安排自身时,建立了一种新的、哲学的历史主义。虽然它自身经常回避这种表述,而较喜爱谈

论人类此在 (Dasein) 的历史性。

对尼采而言,历史知识唯有其服务于现在的生命22才能被证成,而对克罗齐来讲,颇为类似的是

︰历史作品唯有当其阐扬当前实践23才不是死的编年史。指向当代的明确任务取代了对过去整体

的传达。克罗齐称此为其哲学,此哲学克制了大量的无用之历史知识,并且由此克服了作为实证

主义的历史主义:即 Storicismo. 因为对克罗齐而言,现在并非是静止的与无历史的,而是在持

续的转变及变化中被掌握。经由一种新的历史主义而克服对历史主义的指责,克罗齐如此以当代

历史性精神自身的知识替换过去事实的知识,这新的历史主义通过两种措施而改善自身的形象:

首先它简化了作为被强制性感受到的大量历史知识,从而减轻了康德已经提到的24「历史之负

担」,再者它在此把事实和价值连系起来;纯粹对记忆造成负担之事实,且对证明当代的理解很

少有价值的东西,乃是属于那种死去的、对活生生的精神毫无关连的历史。

克罗齐把这个观念并入历史科学(对于他而言,特别是语文学)的方法论工具范围。在海德格尔处

情况则不同,他把较新的哲学诠释学带上了其它的轨道。他实现了一个与克罗齐相似的思想运

动,只是他把所有的﹑传统的学者文化置于一旁;他是通过一种回溯,即回溯到自身理解的、历

史性的此在,回溯到「在自我生命之实际的烦与忧之关连的实存的理解」,也就是经由这样的主

题,即理解历史的文本与自我理解是相同过程25的两个侧面,来完成这项回溯工作。「历史」现

在被化约到此在直接的遭遇,即它的存有,较之于纯粹地对存有的理解,更多地是一种自我实

现。这便是海德格尔对于十九世纪里作为历史客观主义之反应,而他的回答并不夸张,因为他在

此回避了作为相对主义的历史主义。相反地他嘲笑新康德主义与狄尔泰学派为「野蛮人的柏拉图

主义」,他们敬畏「历史主义」26,且找寻在历史物中的非时间之物或与此相关的东西。在他较

早的演讲中表述的非常清楚:他根本无意克服历史的变化和作为历史相对主义的历史主义,而是

将之作为原则,甚至将之意指为「此在之历史性」27的主题。海氏的对手是作为历史客观主义的

历史主义,作为方法论地进行的精神科学的历史主义,因为对海德格尔而言,被归为历史主义的

乃是:此在被历史异化,即被异化为只是科学对象:「对历史 (=专业的历史书写) 力图异化本真

历史性的此在而言,历史主义问题的出现最终是其最明显的标志」28。

相关推荐链接:

哲学  教育  语言  文学  历史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