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同上,第1605页。参见中国历史大辞典·先秦史卷编纂委员会编《中国历史大辞典·先秦史卷》“有虞氏”条,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186页。
[20] 参见裘锡圭先生《谈谈上博简〈子羔〉篇的简序》,《中国出土古文献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25页。
[21] 《古史辨》第七册(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6页,注八。
[22] 参见杨伯峻《春秋左传注》,第1305页。
[23] 陈剑先生《上博楚简〈容成氏〉与古史传说》引述董珊的意见,认为十二“俈”或即古书的“十二牧”。待考。
[24] 《礼记·祭义》说“昔者有虞氏贵德而尚齿,夏后氏贵爵而尚齿”,“贵德”与“贵爵”相对,说明有虞氏确实不尚爵,而是重德。简文叙述有虞迵曰“德速衰”,或许与此有关。陈剑先生将简31、32编连在禹的部分,认为“禹‘始爵而行禄’,禹之‘德衰’或即指此而言”(《上博楚简〈容成氏〉与古史传说》注43),我们觉得从简文叙述禹“关市无赋”、“去苛而行简”、“因民之欲”、“始行以简”,说禹因“爵而行禄”而“德衰”显然是很奇怪的。而且古文献所说禹的“德衰”是指“不传于贤而传于子”(《孟子·万章上》),从下面禹让贤于皋陶、益来看,这种传说和简文有关禹的传说没有关系;此外,古书所谓“十二牧”是尧舜时代就有的(见《尚书·尧典》。《白虎通·封公侯》也说“唐虞谓之牧者何”),禹设“十二牧”的说法却未见于古书。这也可以说明把简31、32归在禹的部分是存在问题的。
[25] 据整理者介绍,简32长24.3厘米,简4长19.3厘米,拼合后的长度是43.6厘米。这和《容成氏》完简长44.2厘米基本相合。从文义上说,也可以认为简32+简4是完整的,有虞迵所说的话大概只有“德速衰”一句,后面紧接着叙述他的作为。
[26] 《太平御览》卷六三三《治道部一四·赏赐》引,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839页。
[27] 参见裘锡圭先生《新出土先秦文献与古史传说》,《中国出土古文献十讲》,第24-30页。
[28] 从《容成氏》简文中,我们看不出作者特别强调舜与有虞氏的关系,只是说他“耕于历丘,陶于河滨,渔于雷泽”等,但从传世文献及楚简《唐虞之道》、《子羔》看,舜与有虞氏的关系是不容否认的。而同样的,简文也没有特别强调尧所属的部族。
[29] 吕思勉、童书业编著《古史辨》第七册(下),第1-30页。
[30] 参见裘锡圭先生《新出先秦文献与古史传说》注70。
[31] 《古史辨》第七册(下),第14页。
[32] 此说曾得到杨宽先生的赞同,参见《中国上古史导论》,《古史辨》第七册(上),第276页。
[33] 从《容成氏》看,“有虞迵”执政五十六年而终,没有确定禅让的对象。同时应当指出的是,尧舜禅让的性质和后来舜禅禹、禹禅皋陶、益的情况是不一样的。禹、皋陶、益都是所谓“佐舜”(《子羔》所谓“事之”)的臣子。
[34] 见《周礼·考工记·匠人》、《周礼·地官·小司徒》注引《司马法》佚文等。
[35]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天子之地一圻,列国一同。”
[36] 率,训为“服”。参见陈伟《竹书〈容成氏〉零释》,张光裕主编《第四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2003年,第295-300页。
[37] 顾颉刚《中国上古史研究讲义》,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21-22页。
[38] 参见顾颉刚《讨论古史答刘胡二先生》,《古史辨》第一册,第118页;上引童书业文。
[39] 《古史辨》第七册(上),第275-276页。
[40] 《古史辨》第七册(上),第147页。
[41] 陈泳超《尧舜传说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1页)把《孟子·万章》、《管子·法法》《庄子·缮性》等文献中的“唐虞”之“唐”看成朝代名,并进而怀疑后两篇文献的时代,这还是受到了古史辨派学者的影响。
下一篇:探析《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