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理学论文 > 地质学论文

一对地质人的故事图

编辑:sx_wangha

2013-12-12

精品学习网论文频道一路陪伴考生编写大小论文,其中有开心也有失落。在此,小编又为朋友编辑了“一对地质人的故事图”,希望朋友们可以用得着!

 成都市西郊大朗陵园里有座夫妻墓。墓主是逝于1968年的王鉴之、逝于2007年的苏启哲。
  这对夫妻为什么经过39年才“走到一起”?解读其中故事,不妨先看墓志铭:
王鉴之,石油地质科学家,河南固始人。1947年国立中央大学理学院地质学系毕业,先供职于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后任玉门石油管理局地质处处长、地质室主任、总地质师,政协甘肃省第二、三届委员。“文革”中无端获罪,1968年6月7日被毒打致死,尸骨无存,葬衣冠于此。(略)
苏启哲,河南商水人。1950年到玉门油田,任技术员工程师。“文革”中被诬为现行反革命,蒙冤12年。1978年鉴之启哲冤案在石油部干预下平反。2007年4月19日病逝于成都(略)。
  这座墓一半是衣冠,一半是骨灰,虽盖棺却不能说安葬。所以,前文写到俩人走到一起时,用了引号。
  王鉴之出身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王绍文是马寅初的学生,参加过五四运动,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商科。王老先生先后在河南、山东、甘肃等地执教,当过中学教员、校长和大学教授。上世纪五十年代曾任甘肃省文史馆馆员,著有《五四运动回忆》等。王鉴之之兄王佑1937年毕业于焦作工学院,抗战期间曾参与过西兰(西安至兰州)公路的设计施工。五十年代初,王佑带队完成了青藏公路最初的线路勘测,退休前任陕西公路勘测设计院高级工程师,1988年病故。王鉴之姐姐王仪毕业于开封女师,曾在河南固始县的小学任教,1938年8月参加新四军后更名王晓峰,1943年8月12日在战斗中牺牲。三兄妹中,父亲最喜欢王晓峰,她却一去未归,伴随王绍文晚年的,是一张河南省人民政府1951年颁发的革命烈士证书。和王晓峰同时参军的堂弟王海后来成了解放军将领。
  抗日战争爆发后,前方军民以 “一寸河山一寸血”的英勇气概和日寇浴血奋战。战争需要的燃油极度缺乏。“一滴石油一滴血”,成了大后方凝聚人力物力财力,勘探开发全国第一个天然油田——玉门油田的精神动力。到大西北去,是重庆学子中叫得很响的口号,一些科技精英从重庆、从昆明西南联大、城固西北联大、从各个沦陷区陆续来到玉门。纪实文学《大漠无情》(马镇作品)记载“以孙越崎为首的一大批爱国知识分子为了支援抗战,舍弃个人的一切,奔赴大西北的玉门,在一片戈壁荒原上建起一座现代化的石油城,在世界的东方创造了人间的奇迹。”这一切,深深地鼓舞着王鉴之。他毕业时抗战已结束,有了更多发展机会,可以面向全国择业,或者出国深造,但他还是来到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下属的兰州勘探处,跟随中国石油地质科学创始人孙建初,投身西北石油地质开发。
  原兰州勘探处工程师、大庆石油学院教授杜博民回忆道:“王鉴之,中原人士,膀大腰圆,性格开朗,乐于助人,职工都愿意接近他。1949年,司徒愈旺(后任四川石油局副总地质师)、我和王鉴之每天晚上都到姜铺志或王季明(后任四川石油局高级工程师)家里,把窗帘拉紧,凑近收音机,偷听解放区的广播。有一天晚上,忽然听到解放军的有位司令员(时任大荔军分区司令,解放初期任玉门石油局局长的杨拯民)在广播里讲话:‘乡亲们,中国人民解放军就要解放西安了。请乡亲们准备红旗,准备红灯笼呀!’不久,孙建初处长来电叫我们‘速返兰州筹备陈列室’,这是解放军快要到兰州了,叫我们赶回兰州迎接解放的暗语。临别玉门时,我们到一些友人家辞行,大家把我们送到门外,王鉴之喊:‘乡亲们,准备红旗,准备红灯笼呀!’当时,国民党正到处搜捕抓人。王鉴之却全然不顾!……王鉴之,给人印象就像一团火一样。”

王鉴之和苏启哲在兰州收获爱情,在玉门安家立业生儿育女,文革中生死两茫茫。


  经过近一年的周密策划,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在孙越崎领导下起义。这次起义可以说是解放战争最大的胜利之一。它为新政权留下了121个国营总公司,留住了上千个企业的大部分科技人才(其中有一万多名大学生,三千多名留学生),还有大量的生产资料和设备,为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经济建设迅速起步奠定了基础。按照孙越崎的指令,资源委员会下属单位兰州勘探处参加了起义。从此,王鉴之和他的同事们跟着孙建初走进新中国建设者行列。那时的王鉴之胸中确实孕育着一团火,一团要为新中国建设加热助力之火。
  杜博民写道,“解放后,王鉴之被调回玉门。他白天骑着摩托车到(油)井上检查地质工作,晚上分析地层情况,提出下步工作措施,人们见他总有一股使不完的劲!”王鉴之不仅对革命和事业“像一团火”,他对同事和朋友也热忱的“像一团火”。说起这些,昔日的老同事老朋友很有感触。杜博民的回忆里说:“王鉴之对新来的职工和实习生,总是不遗余力地帮助关心他们,经常到实习员宿舍看他们被褥是否太薄了,生怕他们冻着。给实习学生、采集员讲课,王鉴之做到了敷幽阐微,很受欢迎。”(见《往事萦怀话玉门》)。五十年代初,石油部从各大学物理系招录了一批毕业生,集中接受苏联专家培训,定向培养地球物探人才。石油地质科学家、原石油部管道局局长潘瑗从兰州大学毕业,参加这次培训后分配到玉门石油局地质室。他说自己来到完全陌生的环境,最先感受到的是 “王鉴之对人好”。他说,“王鉴之热情坦诚,对新来大学生业务上关心指导,生活上尽量照顾,为大家适应新环境、进入新领域提供了很多帮助。”

前不久,潘老看了写于五年前的这篇稿件,专门给笔者打来电话,建议尽快发表于报刊,分送从玉门走出来的“老石油”们。潘老在电话中说:“了解、怀念王鉴之的人,年龄越来越大,人已越来越少,要想法让在世的‘老石油’看到这篇文章!”

标签:地质学论文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