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3-12-12
作家冯骥才写完《一百个人的十年》后,表达过一个期望:“在本书即将出版之际,我还要留出数页篇幅,以寻求一位忏悔者的自白。但是我真正期望的那种不折不扣勇敢的忏悔者,还没有碰到。何日何时,一个被良心驱动的人来叩响我的门板?”
不知作家期待的叩门声响过没有。十几年来,关于“文革”的各类回忆文章、各种资料倒是见过不少,确实鲜见打手的忏悔文字。作恶后心安理得,比作恶本身更可怕,令人握拳切齿,又深怀隐忧。
四十几年岁月如斯,“文化大革命”在人们记忆渐行渐远。
有人失望于大众过快地遗忘民族大悲剧。
有人希望别人把那一切忘得越快、越彻底越好。
笔者在《远去的狼爷》一文中写到:悲痛往事谁愿念念不忘?咀嚼苦难毕竟不轻松。读了几本“文革”风云人物回忆录,觉得事情远不是那么简单。那些深重的罪孽,那些残忍的暴行,那些卑劣的作为,被稀释、淡化、模糊、遮掩,引人瞩目的是当事人顽强地自我辩解和精心营造,营造着《马太福音》里所说的“粉饰的坟墓”。
改革开放这多年来,社会政治生活中,“文革”元素的复活时隐时现。前几年,“类文革”现象畅行都市大邑——消耗数千亿资金,动员千万人参与,自上而下组织唱红(甚至送歌到北京),一些“文革”歌曲、样板戏曲目,经过装修翻新,又回荡于人们耳际,同时把阴影布在人心里……
温家宝在2012年“两会”上警告:“‘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历史悲剧还有可能重新发生。”为了悲剧不再重演,为了历史不被歪曲。应该让新一代了解共和国发生过的十年内乱,了解我们民族曾经历的空前的大劫难,这对历史和未来都是负责任的态度。
但愿王鉴之苏启哲夫妻的悲剧,能给读者提供一个了解那段历史的视角。
用这对苦命夫妻盖棺石上的一副挽联来结束这段故事吧:
殚心竭虑,探石油创业大漠,功名有定天日可鉴
巢毁卵破,遭浩劫血溅戈壁,沉冤虽雪魂何安之?
一对地质人的故事图就为朋友们整理到此,希望可以帮到朋友们!
相关推荐:浅析地理大发现的影响
标签:地质学论文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