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之古今原儒说及其研究反省

编辑:

2013-12-05

    《史记·太史公自序》:

    夫儒者以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通其礼,故曰博而寡要,劳而少功。若夫列君臣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能易也。

    《史记》虽未言儒之所从出,但强调从“六艺”了解儒家,对后世颇有影响。

    《汉书·艺文志》提出诸子之学出于王官,其论“儒家”: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

    太史公对“儒”的了解以“六艺”、“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为主,可谓得其要。《汉书·艺文志》以儒家源于司徒之官,其说出自刘歆《七略》,盖在《周官》一书流行之后。而刘歆此说,提出由王官之学失其守而降于民间,导致儒家与诸子之学的产生;这一看法对后世影响颇大。

    许慎《说文解字》人部:

    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

    这是说儒字的本意是柔,而作为一个名词,则是指术士。段玉裁在“柔也”下有注曰:

    郑目录云“儒行者,以其记有道德所行。儒之言,优也,柔也;能安人,能服人。又儒者濡也,以先王之道能濡其身。”《玉藻》注曰:舒儒者,所畏在前也。

    段氏在“术士之称”下又有注曰:

    术,邑中也,因以为道之称。《周礼》“儒以道得民”,注曰“儒,有六艺以教民者”;《大司徒》“以本俗六安万民”“四曰联师儒”,注云“师儒,乡里教以道艺者”。按六艺者,礼乐射御书数也,《周礼》谓六行六艺,曰德行道艺。自真儒不见,而以儒相垢病矣。

    许慎以柔释儒字的本义,郑玄承之,而又求以引申之,且提出儒与濡通,对今人仍有影响。

    清人章学诚在其《文史通义》内篇提出,诸子百家之学,本原所出,皆不外于《周官》之典守(易教下);古代官师合一,官师守其典章(诗教上),如《周易》本春官之典守(礼教)。三代之衰,治教既分,官师分离,官有政,师有教;六艺失其官守,赖于师教而传:

    至于官师既分,处士横议,诸子纷纷著书立说,而文字始有私家之言,不尽出于典章政教也。儒家者流,乃尊六艺而奉以为经。(经解上)

    这是认为诸子的产生有一大的背景,即制度官师合一、治教合一转为官师分职、治教分途的变化,政务官员不再承担教化职能,教化的职能由民间的学者来承担,这种看法实际上是对刘歆的说法的进一步发展和延伸,对近代学者也有较大的影响。不过,仅就儒家的问题而言,章氏的所谓典守,似与刘歆以儒家仅出于地官的说法有所不同。

标签:参考文献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