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既载,唯一以犹一,唯復以犹復:
天道既载,中外、小大、柔刚、圆方、晦明、短长等,既载于天道。
唯一以犹一,诸多对立,仍是“一”,“一”是不变的。
唯復以犹復,“復”,有如《老子》之“反”,郭店简《老子》22:“大曰衍,衍曰远,远曰反。”《老子》四十章:“反者,道之动。”
中外、小大、柔刚、圆方、晦明、短长等对立的概念,皆是人之“乱”,人还可以生出无穷无尽的类似概念,所有这些对立的概念都在“天道既载”之中,都是一,都遵循“復”的规律。
恒气之生,因【9】復其所欲。明明天行,唯復以不废,知既而荒思不殄:
知既,“既”似指“天道既载”以下所讲的道理。荒思,若依简10“荒言”例(参下文),“荒思”谓孟浪之思。殄,原简字形从宀天声,李零先生读为“殄”,兹从之。“不殄”是不尽的意思。《管子·内业》:“精也者,气之精者也。气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 “思乃知,知乃止矣”也许与“知既而荒思不殄”句义有联系。《内业》思——知——止,《恒先》知——荒思——不殄,仅是知与思相互联系的不同阶段而已。
简9下接简5,是庞朴先生的意见。
有出于或,生出于有,音出于生,言出于音,名出于【5】言,事出于名:
有出于或,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出于“或”,“或”是从来就有的。音、言,《管子·内业》:“音以先言,音然后形,形然后言,言然后使,使然后治。”《内业》中的“使”,有可能原本作“事”,形讹为“使”。读为“言然后事,事然后治”,文义畅然。音、言、名、事,皆是人文的,犹形下的。而“生”则是联系“或”、“有”(自然的、犹形上的)的环节。以上所论乃自然与人文的关系。
或非或,无谓或。有非有,无谓有。生非生,无谓生。音非音,无谓音。言非言,无谓言。名非【6】名,无谓名。事非事,无谓事:
庞朴先生引《公孙龙子·名实论》:“夫名,实谓也。知此之非此也,知此之不在此也,则不谓也;知彼之非彼也,知彼之不在彼也,则不谓也。”
详宜(义)利,主采物,出于作。作焉有事;不作无事: